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艺术类学习网 >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 > 学习指南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大卫•波德维尔编著的《世界电影史(第2版)》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本电影教科书,从1994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为六种语言,并修订出版了三个版本。其在内容上浩繁渊博,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1世纪的3D时代,从剧情片、纪录片到先锋实验电影,将百年电影发展史娓娓道来。本书第2版,扩充了对亚、非、拉等地区,特别是中国电影的研究篇幅,体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趋势。

大卫•波德维尔编著的《世界电影史(第2版)》围绕下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电影工业的状况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电影媒介的使用上和电影市场中的国际性趋势是怎样出现的?提纲挈领呈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描画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

如果电影史是一种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动,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提供一种“所有先在知识”的浓缩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把我们的发现铸造为一种新的形式……我们相信,这本《世界电影史(第2版)》为电影历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版本,既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翔实的细节。

 

◇ 作者简介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1947年7月23日出生,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和作家,为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W-Madison)传播学院退休名誉教授,目前仍担任法国电影资料馆(Cinema thè que Française)的顾问。著有《世界电影史》、《电影风格史》等重要的学术著作。 


个人经历 

波德维尔在纽约州北部的农场长大,幼年时没有太多机会看电影,除了电视上播放的一些影片和地方小剧院放映的迪士尼动画片。但他少年时开始大量接触电影,他不仅广泛看片,还喜欢阅读Film Culture(由安德鲁·萨里斯主持的这本杂志对他后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和Film Comment这类刊物,其他如爱森斯坦的著作、保罗·罗沙的《时至今日的电影》(The Films TillNow)、阿瑟·纳特的《最具活力的艺术》(The Liveliest Art)都在他阅读范围内。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拍摄超8毫米电影,波德维尔本科阶段在所在学校SUNYAlbany主修英语文学,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剧本和诗歌文学,当代美国的诗歌等课程,他发起成立了学校的电影协会,开始大量的电影资料整理和阅读工作,同时担任学校两门电影课程——电影文学、历史研究——的放映员,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

波德维尔于1969年毕业,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同年在Film Heritage上发表了生平第一篇学术文章。在进行了一段短暂的高中教师生活后,想进一步深造的波德维尔选择了当时开设电影硕士专业的爱荷华大学学习,RickAlt man是他的老师,他分别于1971年和1974年获得该校的艺术学硕士和艺术学博士学位。

波德维尔及妻子与比利时皇家电影资料馆馆长雅克·雷铎交好,在学术研究上多得雷铎帮助,故在雷铎去世后,波德维尔将自己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教席命名为雅克·雷铎。

 

学术成就 

波德维尔最初受到安德鲁·萨里斯及罗宾·伍德鼓吹的作者论影响,但70年代初,正值符号学(Semiotic)等研究方法的介入使学术界对于电影评论和电影艺术在学院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持久地思索,波德维尔开始接受结构主义和苏联新形式主义。在校期间,波德维尔就大量参与学校学报的电影评论写作(最早见诸报端的具有影响力的是他对于希区柯克影片《美人计》(Notorious)的分析)。197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专著Film guide to"La Passionde Jeanned'Arc",同年进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工作直至退休。稍后他与同为新形式主义学说拥趸的克莉丝汀·汤普森结婚,两人合作出版了若干学术书籍,包括《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这部经久不衰的教科书,据出版商透露,此书的各个版本累计发行数十万本,是美国最畅销的电影研究专业书籍。

从70年代中期开始,波德维尔像其他作者论者一样,撰写了许多导演研究的书籍、文章,但他的着眼点并非如安德鲁·萨里斯等人那样仅仅分析导演的标志性风格,或影片的内在含义,而将电影的风格特征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研究,“我开始意识到应该将主流电影当作一个陈规的系统(system of convention)来研究”,波德维尔说。所以在1985年,他写作了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一书。

1997年,他和NoëlCarroll合著了《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在美国电影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他在书中批评7、80年代统治电影学术界的SLAB理论(即Saussureansemiotics、Lacanianpsychoanalysis、AlthusserianMarxism和Barthesiantextualtherory)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研究方向

波德维尔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波德维尔将其作为电影机制的出发点,并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心理分析学和主流电影研究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该学派的出发点主要研究观众如何观看电影,如何理解电影的叙事机制并对其产生兴趣,由此扩大观众对于电影意义的深入理解。

电影叙事学(Narratology):该学派主要研究电影的叙事形式,包括故事视点、人物塑造、剧情模式等。该论点与麦茨和法国后来兴起的符号叙事学(LeRecit Cinematique)多有共同之处,但波德维尔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及其演进。

新形式主义(Neoformalism):这是波德维尔对于电影学术界影响最为深远,也是饱受争议的理论之一。受到他妻子和许多著作的合作者克莉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主修的苏联形式主义学派(Russian Formalism)影响,认为在艺术形式和其内容间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如同文学侦探小说中总是依循一个杀人犯从开始出现,但却在最后交代背景的模式。认为艺术的目的是对社会产生某种认同感和亲和力。新形式主义理论排斥其他多数的理论学派和方法论,特别是解释学(hermeneutic)的观点,同时还包括拉康精神分析学派(Lacanianpsychoanalysis)和后结构主义学派。在其和诺维尔·卡罗尔(NoëlCarroll)合著的《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Post-Theory: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一书中,两人猛烈抨击了上述观点。认为这些理论大多将电影用于既定理论的框架内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对于电影运作机制的中层水平研究。这种观点多受到一些当下文艺理论家,如斯拉沃耶·齐泽克(SlavojŽižek)等人的非议。

此外,波德维尔对于电影历史,特别是电影作为技术和工业的历史也很有建树;在区域电影研究方面,如好莱坞电影、包括日本电影、台湾电影、香港电影的亚洲电影方面都有论著和深入讨论;而且对于一些电影流派和电影作者,如法国印象主义电影、卡尔·德莱叶、小津安二郎、爱森斯坦均有专门研究。

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家,波德维尔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本著作,还是他与妻子合著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Film Art:AnIntroduction)。该书出版后,在美国各大电影院校引起强烈反响,并迅速被诸多院校采用,选为电影制作的经典教材使用(2008年该书将出版第8版),该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其新形式主义的理论加入电影初级认知的教学中,深入浅出,颇得好评,也使其为广大电影读者接受的原因。

 

亚洲情缘 

波德维尔对亚洲电影有浓厚兴趣,他对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一些重要电影作者有深入、持续、广泛和独到的研究。他曾专门为香港电影撰写了《娱乐王国:香港电影的秘密》(Planet HongKong: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一书。在与其妻子合著的另外一本著作《世界电影史》(Film History:AnIntroduction)中,也对中国电影进行了独到而详细的阐述。在《聚光灯下:电影的场面调度》(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中,还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作为其理论分析的主要文本。其大部分著作都被收录于台湾远流出版社(Yuan-Liou PublishingCo.,Ltd.)出版的电影馆丛书系列中。目前在中国大陆,其四本著作也以面世,分别是:《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录未名书库中)、《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娱乐王国:香港电影的秘密》(三联书店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引进)。

波德维尔喜欢参加香港国际电影节,除了2003年非典之故,每年必到,2007年,因他对亚洲电影学术研究的贡献,获颁特殊荣誉奖。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