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艺术类学习网 >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 > 学习指南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中国电影史》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学习电影创作的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以教学中现有的影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同学们在将来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电影传统中有益的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电影是一门最年轻的艺术。19世纪末,当世界文艺从古典时期迈向现代的时候,电影刚刚诞生。在中国,当“五四”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兴起的时候,中国电影才开始故事片创作,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还没有摆脱原始状态。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正努力追赶着现代文艺的步代,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使我们无法直接套用传统的历史和文学史的分期方法来叙述电影的历史,而只能尝试寻找更能反映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方法进行叙述。

 

◇ 作者简介

钟大丰,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个人简历 

 1982 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

1985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是中国第一批电影专业硕士之一。

1985 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1989 年至 1991 年和 1995 年至 1996 年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

回国后仍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 1994 年起任文学系主任。 1998 年起任教授。

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史、美国电影、电影理论和传播理论等领域进行科研。

尤其是在中国电影研究的领域内,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四次获省部级奖。


任职

 国际交流学院院长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影视艺术委员会理事

第六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开设课程 

《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

《西方电影理论》

《影视传播理论》

《类型电影》

《美国电影研究》

《电影大师研究》

《中外电影研究》

《中外影视史》

《影片分析》


主要学术成果 

 已发表著译共约二百万字,其中论文数十篇;与人合作著译或者参加编写的著作三本,多篇论文被国内外收入论文集,三篇论文被国外译成英文发表。电视剧编剧、剧本策划、电视专题片撰稿、艺术指导、顾问等数十部 ( 集 ) 。

 

主要著译

 *电影理论:新的话语与诠释 (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 (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 〈美〉悉德·菲尔德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出版 )( 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 1/2 约 10 万字 )

*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美〉悉德·菲尔德著,据 1994 年英文版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 1/2 约 10 万字 )

*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 (〈美〉悉德·菲尔德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 2/3 约 15 万字 )

*《中国电影史》 ( 合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 2002 再版,获广电部八五社科科研专著三等奖 )

*《北影四十年》 ( 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

*《通向电影圣殿》 ( 合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3 ,广电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

 

主要论文

 论影戏,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85 年第 2 期

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 -- 再论“影戏”,《电影艺术》 1994 年第 1 、2 期

“ 影戏”理论历史溯源, 《当代电影》 1986 年第 3 期,收入《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20—80 年代 ) 》 (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并被收入美国出版的英文论文集

《当代中国电影:批评论争, 1979 - 1989 》

从剧作看影戏美学 -- 对中国电影思维的历史反思,《影视文化》 1989 年第 2 期

也谈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电影艺术》 1986 年第 12 期

作为第三世界文化的中国电影 ( Chinese Film as Third Word Culture) ,提交 1996 年 10 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亚洲电影收藏研讨会(中英文论文,英文发言)

中国电影理论, ( 与陈犀禾合作 ) 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撰写的大型词条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在理论研究阵地上, ( 与陈犀禾合作 ) 《电影艺术》 1986 年第 10 期

历史折射出现实的光辉 -- 谈新时期的电影历史研究 ,《电影艺术》 1988 年第 2 期

From Wen Min Xi (Civilized Play) to Ying Xi ( Shadowplay)--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 1920s , 从“文明戏”到“影戏”—二十年代上海电影工业的奠基,美国《亚洲电影》杂志, 9 卷 1 期 1997 年秋季号, Asian Cinema, Vol.9, No.1, Fall 1997

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演变,(为《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 )

作为艺术运动的三十年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3 年第 2 期 ,1994 年第 1 期,广电部八五社科科研论文二等奖

从《定军山》到《西洋镜》 —— 改编背后的文化立场转移 ,《电影艺术》 2001 年第 4 期  解放区电影的精神遗产 ,《电影创作》 1996 年第 5 期

袁牧之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设想与实施,《当代电影》 1999 年第 6 期

记录与表达—关于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对谈 (合作)《电影艺术》 1997 年第 5 期

走向边缘——从媒介定位看八十年代大陆新电影,提交 1995 年 9 月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发展与文化变迁研讨会”,收入《中国电影:历史、文化与再现》台北 1996

八十年代大陆新电影中的都市人际关系 ,提交 1996 年 9 月在香港举行的举办的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影视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英文, 1995 年 11 月在美国俄亥俄大学举办的美国电影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数码时代的个人化影像生产——大陆 DV 电影制作与传播的一些新现象, 提交 2002 年 6 月在台北举行的“数位与类比:宽频世界中的光影的流转与汇流——两岸暨香港影视媒介发展研讨会”

浅谈郑正秋的电影 创作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关系 ,《当代电影》 (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1985 年第 5 期

从生活的潜流中反映时代的波澜,收入《论夏衍》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9)

艺术个性与审美主潮 --- 水华电影创作四题,收入《论水华》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

史诗·群象·电影观,收入《论成荫》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9)

论崔嵬的戏曲片创作,收入《崔嵬与电影》 ( 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5)

个性 . 时代 . 传统 -- 凌子风早期电影创作,收入《缪斯的眼睛》(珠海出版社 1996 )

作为叙事和表象的历史 --- 历史写作与历史题材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电影:科学的对象 , ( 与李陀等合作 ) 《电影艺术》 1988 年第 2 期,并被收入美国出版的英文论文集《当代中国电影:批评论争, 1979 - 1989 》

电影:雅努斯时代, ( 与戴锦华等合作 ) 《电影艺术》 1988 年第 9 期

是谁在为创作指路——从历史的角度看电影批评与实践的关系,《电影艺术》 1995 年第 3 期  

技术在电影发展中的位置——历史的回顾与思索,收入《电影电视走向 21 世纪》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 

后现代都市中孤独的流浪者 -- 美国电影喜剧大师伍迪·艾伦,《当代电影》 1992 年第 5 期

现代电影中的戏剧性问题,收入《电影新观念论文集》 ( 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 1987) 及《电影学 -- 中国首届电影学年会论文集》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

现代电影剧作中的冲突,《语文导报》 ( 杭州大学 )1985 年第 8 期

现代电影剧作结构中的新特点,《语文导报》 1985 年第 10 期

造型情节 -- 电影叙事的独特语言,《西部电影》 (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7 年第 8 期

喜剧作为类型,《电影创作》(北京电影制片厂), 1994 年第 5 期

美国电影剧作教育管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

开拓者的足迹——读电影文学剧本《定军山》,《电影创作》 1995 年第 5 期

用当代的眼光比较电影与戏剧,(翻译)《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参加研究项目

 广电部电影局党史征集办公室《中国电影编年史》

文化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电影艺术史》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动态人文界面的大型多媒体演示系统》(清华大学, 1999 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电部《电视剧文化研究》(项目负责人)(在研)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